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充市嘉陵区委员会主办
首页>>文史资料>>节庆民俗之蛴蟆节
节庆民俗之蛴蟆节
作者:南充市嘉陵区政协   发布时间:2019-02-14 14:56:32  浏览次数: 2246 次

嘉陵区人有正月十四过蛴蟆节的习俗。

蛴蟆,是川北方言对蛙类的俗称。蛴蟆节是川北地区的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民间传统节日,主要分布在南充市的西路一带,嘉陵、顺庆、西充、南部县区的部分农村比较盛行。它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历经演变,现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

相传在大清年间,一场大瘟疫在这一带地方发生,使许多小孩在这场瘟疫中死去。后经一位高僧指点,说这是蛴蟆神在散播瘟疫祸害人间。必须要做蛴蟆灯把蛴蟆神送起走,人们才得安乐,地方也才得安宁。于是,这些地方的老百姓就纷纷自扎“蛴蟆灯”来送瘟神。

正月十四这天,嘉陵区三会、积善、大通等地的老百姓,家家户户一早起来都忙着扎“蛴蟆灯”。制作很简单,砍一节嫩竹子,将有节的一头的竹筒划破成几块,将几块挤压成纺缍状,再用竹篾编成一个圆圈放进去,在里面塞一坨泥巴,插上一根蜡烛,再在灯壁下方保留一个小孔通气,又便于点灯。竹灯的外表面糊上一层白纸,一盏漂亮的蛴蟆灯就做成了。当然,后来也有把灯做成灯笼形的、四方形的、葫芦形的、新奇样式增多。蛴蟆灯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大的有三米多高,人扛着走;小的只有一尺来长,手里拿着走。扎好的蛴蟆灯不能放进家里去,只能插在房外的泥土里,因为蛴蟆灯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瘟疫的象征。

送蛴蟆。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燃起自家做的蛴蟆灯,吹着唢呐、敲着锣鼓,有的还抬着彩龙,送蛴蟆的队伍浩浩荡荡,手里举着点亮的蛴蟆灯,嘴里不停地唱:“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排成长长的队伍朝村边的小河走去……。到了河边,对彩龙祭祀完毕后,人们就把蛴蟆灯插进土中,有的放入河里,让河水将“瘟神”冲走。此时,漫山遍野的灯影晃动,有如天上星星点点,气势十分热闹壮观。

送完蛴蟆神转来,小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到竹林里去摇嫩竹,边摇边唱:“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嫩竹长,我也长,我跟嫩竹一起长”。互相之间还要比赛,看谁选的竹子长;谁摇得最好。竹林里留下童稚的一片片欢声笑语。

嘉陵区蛴蟆节现已被南充市人民政府列为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章来源:《嘉陵记忆》)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充市嘉陵区委员会
办公地址: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同庆路1号
联系电话:(0817)3631037 蜀ICP备06021104号